把岡薩雷茲擺在第三棒,是布蘭利犯的錯誤之一,但我某種程度上還是認為這個安排可以接受,因為那年代所有總教練,應該都會願意把岡薩雷茲擺在第三棒。
各國對太陽能需求量大、且進入門檻低,太陽能多晶矽廠AE Polysilicon創辦人左元沛曾透露,因為上游缺料,所以(中下游)任何人能有生產線,拿得到料,能生產solar cell,都可以賺錢,只是獲利率多或少的問題。這場騙局時間橫跨8年,涉及35個投資基金,詐欺金額高達10億美元(新台幣280億元),而令外界訝異的是,股神——巴菲特(Warren Buffet)也成為了這場騙局的「受害者」。
美國檢察官辦公室的聲明顯示,Carpoff夫婦利用類似「龐氏騙局」的循環支付,實行會計和租賃收入欺詐。那些年,茂迪每年營收都以70至80%的成長率攀升,顯見當時太陽能產業有多「熱」。黃柏堃說,2012年後許多在熱潮(新科技)上所成立的公司才漸漸被打回原形,甚至翻開財報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是騙局,而本次美國太陽能公司DC Solar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時他也指出,近日新能源(電動車)風潮又起,無論國、內外也可以打著新能源的名號吸引資金,應該引此為鑑避開投資地雷。美國檢察官辦公室的聲明顯示,Carpoff夫婦利用類似「龐氏騙局」的循環支付,實行會計和租賃收入欺詐。
太陽能產業裡的巨擘研發博士Alf Bjorseth曾說:「根據我的經驗,太陽能還有30年的榮景」。利用新投資者的錢,償還予舊的投資者,規模因此越滾越大。你看歐洲那麼小塊地方,為了歐盟搞個共同市場,費了多大的勁?兩百年前康德說要『永久和平』,他感歎一個君王因為一點小事情,比如一頓飯沒吃好,就打起仗來,因為歐洲都是好多個小國家。
可惜,習近平執政太晚,若習近平早二十年執政,或李澤厚再年輕二十歲,李澤厚說不定能被習近平請到中南海,給政治局上一堂關於秦始皇的歷史課。經歷過文革的李澤厚當然知道,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,吹捧秦始皇就是吹捧毛澤東,毛澤東早就宣稱自己是「馬克思加秦始皇」。受困「圓圈遊戲」的李澤厚(上):否定「天賦人權」與民主,跟習近平有異曲同工之妙 晚近數十年以來,西方歷史學界早已拋棄「黑暗中世紀」的過時觀點。我認為有兩個人對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,一個是孔子,一個是秦始皇。
發端於小小英倫三島的英國則最早發生工業革命、成為日不落帝國,派出一支小小的艦隊就輕易擊敗了「泥足巨人」般的大清帝國。如此,李澤厚為帝王師的夢想就圓滿了。
在這篇訪問中,李澤厚還談及關於中國發展的「四步走」思路:經濟發展、個人自由、社會正義、政治民主。實際上,歐洲的不統一並非壞事,列國並列且政教分權的格局,讓歐洲產生了地方自治、代議制、自由市場經濟及海外貿易等,大一統的東方帝國無法產生的現代思想觀念和政治經濟制度。我還是希望通過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,促使政治體制不得不改革。李澤厚既然在美國的大學中任教,怎麼對這些研究成果一無所知呢?他與西方學界完全是脫節的。
比如,大學是中世紀的發明,如今大學這種教育機構遍佈全球。張君勱對錢穆的反駁,亦可用來反駁李澤厚,我不再一一引述。然而,二○○八年中國以北京奧運彰顯其成功崛起之後,經濟高速發展不僅沒有帶來個人自由、社會正義和政治民主,反而加速中共政權的極權化趨勢。又如,李澤厚哀歎歐洲沒有像中國那樣很早就完成統一,似乎一直就是戰火紛飛、民不聊生。
一九四六年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憲法的「中國憲法之父」張君勱,早就寫了一本《中國專制君主之評議》,將錢穆駁得體無完膚。這篇訪談中最荒腔走板的部分,是李澤厚對秦始皇的吹捧:「我對秦始皇的評價極高
俄羅斯今天承認在試射飛彈期間摧毀一枚衛星,但駁斥美國的指控,否認危及國際太空站(ISS)。不幸的是,國際層級上沒有相關規範。
俄羅斯國防部長蕭依古(Sergei Shoigu)後來說,這次試射採用「前景看好」的系統,「準確」擊中目標。然後可以修復洩漏狀況,就像俄羅斯人在和平號(Mir)太空站所做的那樣。歐洲太空總署(ESA)高層施密特(Didier Schmitt)認為,俄方的行動導致太空碰撞事件風險升高。歐美國家譴責俄方此舉「危險且不負責任」。俄羅斯新聞媒體報導,蕭依古還說這次形成的碎片不會對太空活動構成任何威脅。根據太空產業分析公司Seradata,這枚飛彈對準的目標是宇宙1408號(Cosmos 1408)衛星,是1982年蘇聯時期的訊號情報衛星,已經報廢數十年。
美國官員表示,他們事前未獲俄方告知將進行反衛星飛彈測試。ISS配備壓力感應器,如果撞擊在一個地方造成一個洞,可以透過關閉氣閘來隔離ISS其中一個模組。
歐洲太空總署的新衛星有一個脫軌系統,還有「清潔太空」(CleanSpace)計畫,這是一種清潔太空垃圾的衛星。英、法、德等國對俄方舉動表示關切,北大西洋公約組織(NATO)秘書長史托騰柏格(Jens Stoltenberg)今天也形容俄方試射行為「魯莽」且「令人擔憂」。
因此為了避開它們,必須提前很長時間預測,以決定是否稍微升高或降低ISS高度。歐美譴責「危險且不負責任」,俄否認構成威脅 俄羅斯國防部表示已成功進行測試,結果俄國Tselina-D系統衛星遭到摧毀。
一旦進入軌道,風險因素就會減少。一旦ISS繞地球一週且這些碎片經過,他們就能夠返回ISS。在這樣的速度下,任何的衝擊都可能具毀滅性。大家必須記得對太空人來說,主要的風險是升空和返回地球。
這是有史以來第4次從陸地攻擊太空飛行器,產生逾1500片可追蹤的軌道碎片。美國雷達正在計算以了解情況。
從衛星設計階段解決問題,以及消除現有的危險,這就是歐洲太空總署在做的。碎片愈多,擊中衛星的機率就愈大,從而炸毀其他物體等等。
但要做到這點,需要對上述的物體有精確的製圖,但因為都是新的碎片,無法馬上就辦到,現在決定是否重新調整ISS軌道還太早,而且這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。Russia conducts missile strike that blew up one of its own satellites, in a weapons test that created more than 1,500 pieces of space junk that now threatens the seven astronauts a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pic.twitter.com/8HCG0tuGlB — TRT World Now (@TRTWorldNow) November 16, 2021 ISS建於1990年代,當時碎片數量要少得多。
也就是說,不該再增加風險。萬一碎片與ISS發生撞擊,不一定會出現電影「地心引力」(Gravity)中的災難性場景。此外,ISS與美式足球場一樣大,這些太空艙比ISS小,碰撞風險也會降低。但顯然這些太空人受到驚嚇,他們遇到無法控制的情況,就好像有人告訴待在家中的你,可能有被破門而入或火災的風險,你能做什麼? 碎片構成的威脅是否逐漸升高?如何躲避? 碎片的最大危險是骨牌效應。
某些物體經過時的距離不到一公里。但如果碎片撞到油箱就很嚴重,可能會爆炸,不過那真的是最不幸的情況。
然而俄方此舉在ISS附近產生大量碎片,迫使ISS的七名太空人採取避難行動。新的碎片正在與ISS相同的軌道上移動,高度約為400公里,速度每秒超過8公里,比步槍子彈快七到八倍。
而且即使碰撞的風險增加了,ISS原始結構並未改變一旦ISS繞地球一週且這些碎片經過,他們就能夠返回ISS。